最早的堪舆大师是青乌子,代表作《青乌先生葬经》;三国时期的管辂的代表作《管氏地理指蒙》;晋代郭璞代表作《葬书》、《玉照定真经》,晋代陶侃代表作《捉脉赋》。青乌子代表作《青乌先生葬经》偏重于形胜,大体概括了形派的理论。
青乌子,至今不能确定他所在的年代,但作为专门从事相地的堪舆家,青乌在算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人物,自他起,堪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:阳宅堪舆、阴宅堪舆得以逐步形成。青乌子被称为最早的堪舆大师。
三国时期的管辂,子公明,是三国时期山东有名的术士,他精通《周易》、堪舆和占相,被后世堪舆师成为祖师,代表作《管氏地理指蒙》。管辂小的时候,十分喜欢观察天上的星辰,到了七八岁时,遇到人时就会问天上星星的名字,直到深夜不肯睡,他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也会在地上画一些日月星辰出来,并说一些和他年龄不相符的话。因此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怪才。成人之后,管辂不仅精通周易、天文地理、而且熟悉占卜看相、堪舆,很快,他便名声远扬。
晋代的郭璞,字景纯,晋代河东闻喜,今山西省人,被人们尊称为堪舆鼻祖、相地术宗师。晋代的《葬书》中关于“乘生气,藏风得水、形势、四神砂、土质标准”五大理论为堪舆学所推崇。特别是“乘生气”理论贯穿整个理法派的核心。“生气”让人达到平安、健康、吉利等目的。《葬书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用来解释风水理论专著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,为中国堪舆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。
隋唐时期:堪舆的盛行;
萧吉的《宅经》、《葬经》,杨筠松的《疑龙经》、《撼龙经》、《青囊奥语》、《天玉经》、《葬法倒杖》等。
杨筠松,字叔茂,祖籍广东,是我国唐代堪舆家中相地的形法派大师。唐僖宗时,被封为国师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掌管灵台地理事,在唐末之乱中,他带着皇宫中的堪舆文献逃离长安,隐居江西,潜心研究堪舆术,并招徒讲学,传播其地理理论,最终成为一代堪舆大师。
杨筠松的徒弟遍布赣南各地,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曾文遄、刘江东、廖禹等。使堪舆在江西一带盛行,从而形成了以杨筠松为代表的史上第一个流派“江西”派,也称“形势派”,即为堪舆中的“形派”。杨筠松一生著书很多,但多大数学者认为,后世所流传的杨筠松诸多书籍中,多是托名于他,只有《疑龙经》、《撼龙经》是他本人所撰写,因为这两本书是形势峦头。《青囊奥语》、《天玉经》等不是杨筠松所撰写,因为这些书中都是在说方位的。唐代以后,仍有堪舆学著作在引用杨筠松的理论,一直到清代,还有人以他为宗师著述典籍。今天堪舆学中的形、理两派都推崇杨筠松为自己宗师,并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进行著述,传播堪舆之学。
两宋时期:堪舆的鼎盛时期;
前面提到堪舆宗师杨筠松因唐末战乱,隐居江西传道授业,后传给弟子曾文遄、廖禹等,曾文遄又传陈抟等人。
陈抟精通《周易》,把《周易》的理论融入到堪舆术中,形成了“理气派”,即为“理派”。至此堪舆学形成了形势派和理气派,即形派和理派。
形派,源于江西,主要代表人物是杨筠松,他秉承郭璞 “乘生气”的主旨,融入自然环境的地形,地势和地物等堪舆理论,主要突破因地制宜,因形选择,观察来龙去脉,分析地势方位,从而选择确定阴宅、阳宅的最佳位置,特别追求优美的意境,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地。形派,主要以形势,形法,峦体为主要堪舆理论基础,注重龙、穴、砂、水和向,俗称“地理五诀”。杨筠松为形派的宗师。
理派,源于福建,注重住宅和墓葬的方位,朝向和布局。理派堪舆学的观点是,注重罗盘定向,阳山阳向,阴山阴向,不相乘错,以定生克。同时还借鉴了形派的相关理论,在形派的基础上融入《周易》和占象学说。由于理派的产生,使得堪舆学更加神秘。理派中的堪舆学理论很少人能完全弄明白,从而影响它的传播。理派为了扩大影响,也推崇杨筠松为其宗师,如《青囊奥语》本来是理派堪舆理论的代表作,却托名扬筠松、曾文遄所撰。
这一时期的堪舆大师也比较多,如陈抟的《指玄篇》、赖文俊的《催官篇》、张子微的《玉髓经》等。
陈传,字图南,在宋朝初年曾隐居华山,精心研究《周易》,撰有《指玄篇》、《先天图》。后世传言,陈抟从曾文遄得得到堪舆术真谛,后传吴克诚等人,其弟子遍布江南各地,四川。后世的堪舆家们将陈抟尊称为理气派的宗师。
赖文俊,号不衣,世称赖布衣,又称“先知仙人”,是宋代的相地大师。他自幼爱好相地之术,大半生都在浪迹江湖,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察相占卜本领。据传,赖布衣从小聪明伶俐,智力超人,七岁时,就能熟读诗书,九岁考中秀才,十七岁中举人。由于他的父亲深信地理堪舆之术,让他好好研读堪舆之术,这为他称为堪舆大师打下了基础。成人后,赖布衣,寄情于山水之间,浪迹天涯,足迹遍布广东沿海各地,凭这它精湛的堪舆技术,为百姓消灾解难,留下很多传说故事。赖文俊撰有《催官篇》、《四元天星》、《地理大全》等堪舆书。
明代奇人刘基,字伯温,浙江人,又称刘伯温。刘伯温是明初奇才,民间将其奉为传奇人物,称他为“帝师”,有“前知五百年,后知五百年的本领”。刘基,自小喜欢读书,儒家经典,诸子百家,能熟读于心,郎朗上口,记忆超群,过目不忘,文章写得非同一般。元朝元统元年考中进士,任江西高安县丞,后成为明朝开国元老。
蒋大鸿名珂,字平阶,又字雯阶、斧山,号宗阳子,明末清初人。世居华亭张泽,即今日上海松江区张泽镇。生于西元1620年(万历四十八年),正寝于1714年,仙寿九十有四。蒋大鸿著有《地理辩正》、《平砂玉尺辩伪》、《天元五歌》、《阳宅指南》、《水龙经》等书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,被后人尊称为“地仙”。崇祯七年,公十八岁时,随海内大儒陈子龙习诗词,周旋于江南党社之间,初有声名。诸天文、地理、阴阳、历法,均有涉猎,尤喜兵家。时值周、温当权,无法展其所学。或如是故,公性情豪放不羁,常纵马,狂奔痛饮长嘶高歌,时人称其侠义。
章仲山,名甫,字仲山,自号无心道人,江苏无锡人。
为清朝著名的地理风水学家,是地理风水学派"无常派"的开派宗师。章仲山主要著作有《辨正直解直解》 、《心眼指要》 、《阴阳二宅录验》、《 天元五歌》等,对后世风水学影响极大,包含之后著名的地理风水学家、《沈氏玄空学》作者沈竹礽,即从其著作《阴阳二宅录验》获得启发,而成一代大家。《天元五歌》本为蒋大鸿所做,但此书由于严守秘密语言含藏,不肯轻泄精髓。非得挨星金钥,纵是智过万人亦难打开宝库之门。章仲山拜师蒋大鸿后,于玄空地理卓然有成之第一人。章仲山著《天元五歌》阐义,揭开了玄空风水的神秘面纱。书中内容见解精到避谬崇正,详实组织缜密,叙述明畅。读者阅读后不但可免受伪学之苦及省走许多摸索枉路,而且可直接进入玄空学的殿堂。研习有得者足可以福己及泽人!章氏年老时遍游名山大川,曾在五岳之首岱宗周边招收一关门弟子,将毕生绝学传授与他。自待其传承风水文明,将其发扬光大。
沈竹礽(1849年-1906年),原名沈绍勋,字竹礽,清浙江钱塘人,生于道光廿九年六月,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。清时著名的风水师、堪舆学家,为玄空风水学的重要人物。沈氏穷一生精力,将历来视之若秘之玄空风水学苦心研究,更不吝传授与后人,可以说是对近代风水学研究者影响至大的人物之一。沈氏殁后,长子沈祖绵与其他跟随沈氏的门人将沈氏生前留下来的手稿,结集辑录成使《沈氏玄空学》。此书亦成为玄空风水学研究者必读之书籍。
广东杨公国学文化传播研究院
甲辰·仲夏